取消
首页  »  古县衙游(一)  »  古县衙游(一)

古县衙游(一)

古县衙游(一)

主演:
金宝罗 金宰铉 申素率 
备注:
类型:
武侠 喜剧 战争 
导演:
亚历克斯·豪尔 
别名:
更新:
24-05-11/年代:2016
地区:
韩国
《古县衙游(一)》内容简介
古县衙游(一)

农历甲午年十月,朋友位于河南省叶县的公司开业,于是我们几个好友一起相邀驱车去贺喜。叶县,素有南通云贵、北达幽燕之说,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里。

中午吃饭时,他们说起叶县有个古县衙,保存挺好。“古县衙”!我还从未见过。饭后,在我的提议下,我们几个人来到了古县衙。

远远地,就看到一个类似古代的朱门高檐、飞啄斗拱的青砖大院。县衙,到了。衙门八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。这句已经不记得从哪里听来的话,忽然跳进了我的脑海。怀着一种好奇,我迈进高大的县衙大门。

一眼看去,整个县衙规模宏大,俱由青砖绵砌而成,主要建筑物粗略估计高逾四米。据进门左侧墙上的介绍: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二年,即1369年,占地16848平方米,共41个单元,153间房屋,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衙署。

布局由中轴线、东西两侧副线组成。中轴线主要由大门、仪门、卷棚、大堂、宅门、二堂,三堂、后花园等组成。

东侧主要由狱房、知县宅、厨房等组成。西侧主要由虚受堂、思补斋、及专门保管官印的狐仙祠等组成。

出了大门口,进到仪门。是个偌大的院子,院子右侧分别是负责教育、庆典的礼房,和负责土地、户口、赋税、财政的户房,以及负责官吏任免、考核、升迁的史房。左侧则分别是负责工程、水利的工房和负责公文来往、档案保护的承发房,看来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啊。

院子中间靠近大堂的位置,突兀的竖立了一个正面只写了公生明三个大字的警戒碑。石碑背面则是王庭坚的书法戒石铭: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,下民易虐,上天难侵。

据说王庭坚在叶县做过几年县蔚呢。但这种警戒碑在宋朝及以后历朝历代的郡县都是有的。专门立于大堂正前面,用于警戒为官者清廉爱民。

警戒碑后面就是和卷棚相连的大堂。从卷棚和大堂两侧的劝戒对联、大堂中间彩绘的海水朝日图及明镜高悬的牌匾来看,这里应该就是当年知县大人的主要办公场所了,也就是电视和小说里升堂审案的地方吧。

几百年来也不知道多少百姓在这里感受着人间的正义和温暖哦!

穿过大堂,后面就是二堂、三堂。

二堂,三堂的格局其实和大堂的差不多。只不过二堂的东西两侧厢房是知县会见上下级文武同僚的主要场所。

东侧厢房四面墙上,现在张贴着工工整整排列好的,有记录的两百多名历朝历代叶县知县。上面详细的记录了他们的籍贯,政绩评论等。

我好想仔仔细细、慢慢地一个一个看过去。但朋友们不停催促,我大概看了一会儿,拍了一些照片,就匆匆而去。

令我幸慰的是就我所看到的,这约一百多位父母官,绝大部分都是清廉的。

有趣的是二堂的中庭右侧,有个师爷蜡像做得栩栩如生。这个师爷头戴黑色方帽,面貌清瘦,一身素衣清爽整洁。只见他正襟危坐、目不斜视的盯着大堂中间,一张阅尽人间、饱经风霜的脸上,目光敏锐却又若有所思,真是入木传神,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绍兴师爷吧。


绍兴师爷素以处世精明,治事严谨,工于心计,善于言辞,乡亲之间相互提携团结著称。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年代,这里面该埋没了多少人才啊?也不知道现在浙商的崛起,和绍兴师爷的渊源又有多深呢?

三堂的东西两侧厢房就是随从师爷的办公场所。

三堂是知县审理秘案、花案等不宜公开案件的地方。进门两侧的对联就是两个字,简简单单,反反复复,却耐人寻味。上联:“今古今古今今古”,下联:“古今古今古古今……”。

西线的虚受堂,就是古代皇帝对官史政治思想教育的地方,当知县们收到上级嘉奖、表扬时,就必须到虚受堂反思自己的行为,能不能对得起这份恩赐?感恩皇帝浩荡。

可见古代朝廷对官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还是做的很重视,很细致啊。

思补斋是知县们反省个人的道德品行、施政管理的地方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原来思补斋在内墙的挂匾,还揭秘了一个千古冤案——叶公好龙。

挂匾上面的介绍,“叶公”本非姓叶,姓沈名叫诸梁。是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。

公元前五二四年沈诸梁受封于叶,故史称叶公,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,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。

叶公还是楚国王室的贵胄,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,其父沈尹戌在吴楚交战中曾屡立殊功。

沈诸梁在叶主政期间,励精图治,兴水利,劝农桑。率民众修筑的东、西二坡,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,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。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
据《论语》及其他史料所载,公元前489年,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,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,希望能得到叶公的重用。

孔子在叶期间,多次和叶公谈论为政之道。有一天,叶公和孔子就何谓忠诚的为人标准进行讨论。叶公问“假如邻家一男子偷了别人家的羊,他儿子知道了该怎么办?”孔子认为按儒家学说“百善孝为先”,儿子应该打掩护,知情不报。但叶公认为按法家治国理念,应大义灭亲。因两人观点不一致,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。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,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。后来,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《叶公好龙》的寓言,把叶公喻作伪君子。真是孤陋寡闻啊!这千古奇冤我还是第一次听说,不禁有些汗颜。